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皇岛市肿瘤医院 >

春分节气话养生

点击上方“哎哟不怕”就能获得与肿瘤、健康相关的权威资讯!““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寒暑平”。

在春分时节正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的重要时机,人体的血液旺盛,激素水平处于高峰,调理不好很可能会出现疾病。

那春分要怎么养生呢?早睡早起不恋床“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天要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舒展身体。

这样能让自己精力充沛,减少困倦。

多运动体质强“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

开春之后,应根据自身状况增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放风筝等。

经常锻炼身体,既可以增强免疫力,也会让思维更加敏捷。

踏青问柳更精神春天游山戏水,最能陶冶情操,既能让心胸开阔,气血调畅,又能给生活增添无限情趣,还可以提高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

初春时节还有“倒春寒”,所以也要注意保暖。

春游可能遇上低温阴雨,所以要穿着适当,尤其注意下肢和脚部保暖,以微微出汗为佳。

开窗通风讲卫生春季万物萌动,细菌、病毒和一切虫害的生长繁殖加速。

所以,春天要注意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重视个人卫生。

勤晒衣被。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我国自古就有"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的说法。

——易腹痛腹泻第一,因春天风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第二,养生的办法是大风天,少到户外受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

第三,春分前后,要防止受凉。

第四,做菜多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中。

——易感冒、流涕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调节饮食防上火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新陈代谢旺盛,若不知节制情志,生气动怒,或嗜吃辛辣刺激性食品,阴液暗耗,则容易上火,引发鼻出血等。

所以,春季饮食宜清淡可口,甘甜少酸;宜多吃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吃饭不宜过饱,宜少吃油腻、煎炸和辛辣刺激之品;要少饮酒,尤不可进食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减少鼻衄、疖子、痤疮、痔疮的发生。

春天的饮食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赐予我们的食物,那味道和春天一样——清淡而甘甜。

因此春分要多吃时令蔬菜,这句话放之各个节气皆准。

春令时菜包括有养阳之用的韭菜,助长生机的豆芽、莴苣、葱、豆苗、蒜苗;滋养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桑葚、樱桃等。

春分,刚过完年不久,该给肠胃放放假,如果每周都能让肠胃有一个休息日,便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积存的毒素。

在双休日只吃早晚两餐,或以稀粥、水果、蜜糖水代替一顿正餐的方法来减轻肠胃负荷。

养生药膳山药扁豆鲤鱼汤:白扁豆30克,淮山药40克,干姜3克(或生姜15克),鲤鱼1条(约500克)。

先将鲤鱼剖腹,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加水适量,与前三味药同煮1小时,加入精盐、绍酒适量调味即成。

有健脾胃祛潮湿的功效。

茯苓粥:茯苓15克,粳米200克,冰糖适量。

将茯苓、粳米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烂,调入冰糖略煮即成。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太子参大枣陈皮茶: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

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饮。

有理气和胃的功效。

猪肚白术汤:猪肚1具,白术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盐适量。

将猪肚洗净,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后去水,晾干水后备用。

将白术、煨姜、胡椒放入猪肚内,缝合猪肚,猪肚外以针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时,放入精盐调味。

捞出猪肚,切块,喝汤吃猪肚。

有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的人。

菊花粥:菊花15克,粳米100克。

菊花洗净,粳米淘洗干净。

菊花、粳米放锅中,加适量清水,加盖,旺火煮沸,文火熬至成粥即可。

该粥散风热、清肝火、降血压。

适用于头晕、头痛、目赤、疔疮肿毒、原发性高血压等。

梅花粥:取白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

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

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桑椹粥:桑椹30克(鲜桑椹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适量。

将桑椹洗干净,与糯米同煮,待煮熟后加入冰糖。

该粥可以滋补肝阴、养血明目。

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腰酸、须发早白等。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发布时间:2018-03-22 15:32:47
    录入:录入编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