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当心6大常见病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
1、防心脑血管病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一方面人体汗液大量蒸发,散热降暑,其代谢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时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完成的。
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下,可因情绪不稳定造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体液丢失使血液粘度增高;血管为散热而扩张,诱发出血。
另一方面,人体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2、防热伤风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
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发烧,俗称热伤风。
热伤风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热不退。
3、防中暑当人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或活动,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内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4、防冰箱肠炎由于气候炎热,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
吃时似乎冰凉透心,浑身舒坦,令人惬意。
但好景不长,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
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5、防缺钾性软瘫气候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
同时,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新陈代谢加快,血浆中的钾容易转入到细胞内,从而发生低血钾症。
此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退。
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
6、防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7、8、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时,就把病毒种到了人体内,病毒进入人体,使脑组织发炎。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入秋之后也到了一年之中的进补时节,此时调养好身体,能为安然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养血就是养根本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补血、养血,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女性如何来养血呢?首先要多吃一些含铁量高的食品,红色瘦肉、肝、动物血、木耳、麻酱等食物中含铁量都比较丰富,而且也容易吸收。
中医认为,“黑色入血”,也就是说颜色深的东西功效是入血的,像红枣、阿胶、龙眼肉、红糖等都属于“黑色”,也可以适当增加摄入量。
其中,红枣的主要作用是益气补血,适合气虚血虚的人食用。
阿胶的主要作用是滋阴补血,适合阴虚血虚的人食用。
脾胃虚寒的人则不适合单独吃阿胶,可以搭配陈皮。
龙眼肉的主要作用是补心脾同时补血,适合心脾虚弱同时血虚的人食用。
有痰火、舌苔白厚的人,不宜多吃,因为龙眼肉会加重上火症状。
“秋冻”适度 放松身心秋天养生,很重要的是养情志。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就是秋天的气候变化容易让人心生悲情,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也容易影响身体的各系统的健康。
古代说,情志养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不良情绪会沿着下丘脑—垂体—生理系统轴线,影响生理健康,对于女性来说,会影响月经。
秋天养生,还讲究适度“秋冻”。
“秋冻”可以使人体的阴津得以保存,防止秋燥伤人,也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就不适合秋冻;此外,平时身体虚弱的人,或者怕凉畏风者也要及时添加衣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特别是一些女性,寒气渗透,还会导致痛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妇科系统的健康。
药食同源 适量小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养生,健康饮食,强健身体,更有多数人选择炮制药酒来养生。
“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之语,出自班固《汉书·食货志》一书。
在古代的中国,很多长寿的人都将有益身体且药食同源的材料泡入酒中,每天适量饮用。
例如,酸枣仁助眠;枸杞子滋阴补肾;龙眼肉、菊花明目安神,这些药食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温补肝肾。
此外,秋季养生还要适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顺应天时,安然度秋。
秋季养生饮食原则秋燥之气易伤肺。
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炸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等;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秋季养生另一饮食原则是多酸少辛。
秋季肺气当令,辛味食物有助肺气,过食造成肺气过旺就会导致咳嗽、黄痰等呼吸系统问题。
而酸味食物入肝,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
尽量少食或不食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
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另外,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补水是润燥的关键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人体处于干燥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干燥症”。
所以从养生角度来看,秋季应以滋养津液为主,多吃滋阴、润燥食物。
为了适应秋季干燥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人体的伤害。
多喝水也是改善"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秋季养生食谱百合银耳莲子粥食材:百合20克、银耳40克、莲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适量。
做法:1百合、莲子、糯米洗净,银耳泡发撕碎。
2将百合、莲子、糯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4分之3凉水烧开,中火煮粥。
3蒸汽锁上汽后放入冰糖关闭蒸汽锁,再煮7分钟,关火。
4不要急于打开锅盖,用锅的热量继续煨粥,等锅身的温度降到手触碰不烫手时,打开锅盖,百合银耳莲子粥就煮好了。
功效: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润肺生津、养胃提神;莲子健脾止泻、清心安神;粳米补中益气、健脾益胃。
炒杏鲍菇食材:杏鲍菇200克、胡萝卜100克、葱少许、食盐少许。
做法:1杏鲍菇洗净切片备用,放入锅中,用无水出汤的方法把杏鲍菇煨熟,汤和杏鲍菇分开,汤备用。
2加热平底煎锅后加入少许油(热锅冷油),先将胡萝卜放入锅中炒2-3分钟,放入葱炒香,再放入杏鲍菇、刚才的鲜汤,加少许芡粉收干,加盐炒匀即可。
功效:润燥、益气滋阴、增强免疫力、抗衰老。
气温下降、气候干燥是入秋的直观感受。
起居上宜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则可护阳。
立秋之后光照时间逐渐变短,人体容易产生抑郁之情绪,因此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和情绪。
此时早晚偏凉,但中午依然很热,体质偏弱的人要注意加减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足下保暖。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