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 华 易 学简单的生活|易学的殿堂老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口“气”来自于——脾胃!“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
”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亏乏,影响五脏。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你一生下来,所有赖以生存的活动都要依靠脾胃。
脾胃好,生病少。
脾胃伤的话,百病生。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也就是说人的脾胃好了,气血才能充盈了,五脏才会调和,人整体的状况也才能非常好,不容易生病。
养好脾胃是全身健康第一步,也是抗癌第一步。
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又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
所谓夏天不祛湿,冬天徒悲伤。
人的脏器靠脾胃养,湿气不祛,脾胃难以正常运作。
清水煮一宝,脾胃自然好说起健脾胃,很多人都会想到山药,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吃法是行不通的,想要彻底拔掉湿气的根,既要讲究吃法,同时还得持之以恒。
大家都知道山药是不错的粗粮,他家在蒸米饭的时候,也会顺带蒸点山药,但如果要作为一味健脾胃的药,很多人都没有吃对。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这张方子妙就妙在只有一味药材——山药。
这山药和我们日常吃的山药不同,以河南焦作的怀山药为最佳,而且切片晒后,还需要炮制,才能将药用价值发挥到最佳。
现在,一些老字号的药房都有配置怀山药。
”1怀山药煮水通常一次取七八片怀山药,加入300毫升水。
开水煮沸后,煮十多分钟,山药水泛白就可以关火,温服。
味道是蛮清甜的,孩子和大人都可以作为日常饮水来喝,当然,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有奇效,需要坚持几个月,才有效果显现。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我们选择怀山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天然晾晒的,没有经过硫磺熏,否则喝起来有股奇怪的酸味,自然晾晒的则没有任何其他的味道,颜色微微泛黄,横断面是有条纹的,不光滑。
一定不要买那种横断面雪白光滑的山药,药效比较差,还有可能是硫磺熏过,有些甚至还会加其他的东西。
2山药蒸饭【原料】米饭和山药的比例大约是5:2,具体用量可根据习惯调整。
【做法】1.将铁棍山药冲洗掉表面的泥沙,去掉黄褐色表皮,切成小段。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2.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电饭煲中。
将山药也放入电饭煲中。
3.按照大米和水1:1.2的比例,加入水。
晃匀,滴入几滴食用油,这样做出的饭会更香。
4.电饭煲自动断电后,再焖3—5分钟,将米饭打散,装入碗中,把山药放在大米上,营养美味的山药米饭就做好了!3红枣山药粥【原料】红枣10枚,鲜山药20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1.粳米、红枣提前浸泡半小时,在粳米中滴几滴油,拌一下,放置5分钟;山药去皮,切小粒,浸泡,以防变色。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2.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加入粳米搅动,水开后小火煮。
3.待米粒松软后倒入山药、红枣,小火慢慢熬,用勺搅拌,直到米粥黏软即可。
【提醒】想要利湿,不妨将薏米、大米和怀山药搭配;而体虚的人,可以将红枣、大米和怀山药同煮。
总之健脾祛湿是长期工程,不要奢望能一蹴而就,但是坚持几十天,你逐渐就能感觉到身体的变化:小孩咳嗽长期不好的,每天喝点怀山药煮水,神奇般得好了;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
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
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
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
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
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
《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
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
《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
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
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
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
《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
《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
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
《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
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
(《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
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脾胃强壮起来,湿气没了;消化慢慢变好,面色红润起来,整个人年轻起来;三高降了,肾不虚了,癌症都远了。
夏天最伤脾胃的十件事除了食疗健脾胃祛湿,生活方式咱也得改改,为什么夏天脾胃问题频发?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夏天很多生活方式太伤脾胃了。
下面十件事,你中了几条?1狂吃冷饮一到夏天,冷饮便进入了热销期。
有些人吃起来毫无节制,寒气也随之进入体内。
寒伤脾,常见的表现是舌苔白腻,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恶心呕吐。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
“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
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
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
《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
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
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
匀谓呼吸要匀称。
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
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
”(《导引论》(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
《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
《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
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
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
”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
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
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
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
(《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
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
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
(《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
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
如法为,长生久寿。
”(《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
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
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
(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
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